一次聆听检察官普法课后的勇敢发声
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困惑
一堂检察院重返校园的专属精讲法治课
这场由“外号”问题引发的返场教学
在学校师生中圈了一大波粉
课后学生们的一封封感谢信
为这次精准普法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
......
初次讲座埋下“信任”种子
学生倾诉引发关注
9月开学季,昌黎县检察院两名党组成员、副检察长曹燕和李炜莉一如既往走进昌黎四中、五中,为同学们献上了生动的法治课,课程紧紧围绕青少年群体的身心特点,聚焦学生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,内容丰富指导性强,师生反响热烈。令检察官意想不到的是,这次讲座后,接到了老师的求助电话。原由是一名学生在法治课后鼓起勇气,向班主任老师反映了自己因被同学起侮辱性外号而感受困扰的情况。老师敏锐的意识到这可能并非个例,甚至可能涉及校园欺凌,随即联系了法治副校长李炜莉,希望寻求专业的指导和帮助。
迅速返场定制“精讲”课程
直击师生困惑
获悉这一情况后,昌黎县人民检察院没有采取简单的单向说教或是非判定,而是针对师生困惑的欺凌问题“量身定制”一堂专题法治课,再次走进校园。法治副校长李炜莉围绕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、危害后果、应对措施等方面,通过情景演义、互动问答、播放视频、身边案例讲解等形式,用同学们听得懂、喜欢听的语言,清晰解读了玩笑与欺凌的区别,这堂课给予了学生们明确的行为指引和强大的心理支持,也为校方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和良好示范。
学生来信传递“法治”
回响检察关怀润物无声
第二次课后不久,一封封学生的亲笔信被送到了李炜莉检察官手中。信中写道“以前觉得起外号只是开玩笑,现在才知道可能会伤害到别人,甚至违法犯罪。”“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,也会告诉其他同学。”“现在我们都叫您们检察官老师,谢谢老师教导我们、保护我们。”
这些信传递的是法治信仰的初步构建,是双向奔赴的情感共鸣,是认真对待未检工作的热烈回响。此次重返校园活动,成功构建了“学生-老师-学校-检察院”之间的反馈响应机制,实现了普法教育从“我讲你听”到“你需我讲”的精准转变,也让检察官从灌输者真正成为赋能者。
下一步,昌黎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化未成年人检察工作,拓宽渠道倾听学生心声,关注校园潜在问题,将普法的触角延伸到最细微之处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。